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動物寓言、成語故事等傳統故事都經常出現在推薦書目和必讀書目中,有的甚至進入了教材和課堂。另外,為了孩子有書可看,很多父母也自發地給孩子挑選各種經典的傳統故事。
這些現象的背後,其實我們還需要關注一下這些傳統故事被重述之後的面貌,尤其是那些明確說明是給「孩子們的書」。重述的方式有改寫、插畫、縮編、動畫等,尤其是做成繪本,這種誕生於20世紀初期的圖書類型,已被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學校接受。如果說現在出生的孩子還沒有看過繪本,感覺是多麼不可思議啊。
重述時,傳統故事與插畫繪製結合起來,或融合,或矛盾,或延展,或想像,或現實……就變成了給孩子們的繪本。當越來越多的大人熱愛繪本這類童書創作後,「孩子們的書」就變得豐富起來。
可是我們也要看到,傳統故事被任意縮編和改寫的現象也大量存在,插畫的粗製濫造、歪曲故事情感、凸顯大人們的「為了教育孩子」的觀念、對傳統故事不加選擇等都行為不利於做出優秀的「孩子們的書」。
一、傳統故事在現代社會的尷尬(一)忽略其中的「神奇」
在科技文明還不夠發達的時候,人類的視野和想像受限較大。故事在人類精神生活中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可以說,人類能夠代代生存下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故事的滋養,尤其是神話和傳說。就如河合隼雄所言:「各部落、各民族為了回答『我們是怎樣存在於這裡的』,這類對於人來來說的根本性的神奇問題,而產生了故事,也就是神話。那不但是為了解釋神奇,而且也與存在整體息息相關,並能夠升華這種存在,使其變得更加豐富。」
當代社會,很多大人對神話和傳說已經不那麼相信了,覺得它們只不過是騙孩子的故事。這樣很有理性的認識不知道是被教育的呢,還是人類成長到一定階段就自認認識的?這種「不相信」已經把人類本身所擁有的好奇心和神秘感侵蝕殆盡,也把與人類「存在整體息息相關」的情感淡化了。
在現代科學技術日益發展和頻繁的經濟生活中,我們的知識看似豐富了,我們的理性看似增強了,可是為什麼還是「會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被拘束感和不安感」呢?其實就是我們的內在和情感被外在的物質、金錢、知識、理性等衝擊了,我們漸漸失去了對事物的熱愛與喜歡。
幸好還有兒童,兒童有著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著發現世間真相的執著和大膽;幸好還有童書,真正的孩子們的書是有孩子們看事物的眼睛的,有孩子們明確而真誠的態度,也是有大人也能理解的語言的;幸好大人還要帶孩子一起讀童書,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簡單地享受閱讀的快樂,不去想很多關於閱讀的意義和教育的目的等大道理。
如果在大人心裡,古老的神話和傳說都變成了幼稚語甚至謊言,或者說變成了一堆說教的文字,親子閱讀將是一件多麼無聊的事情啊。即使大人不再相信神話和傳說,覺得古人的見識真淺,大人也要對人類早期的見識抱著「了不起」的心態。這不僅是一種有愛的表現,還可以看出一個自以為是的人戰勝了自己。
試想一下,現在人們都知道太陽東升西落,可是古人為什麼還要相信有十個太陽炙烤大地,要讓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射掉九個呢?古希臘人則相信赫利俄斯駕駛著四匹火馬拉著的戰車東升西落,晨出晚沒,太陽的光芒也隨著戰場起落照耀著大地。古人對自然現象有著如此形象的想像和審美,如果僅僅變成乾巴巴的科學敘述,其形象性和趣味性是不是就少了很多?
後來的童話、民間故事、傳奇等帶著想像的色彩和理想的味道,宗教進入後甚至有了令人敬畏的情感,著名的《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可以說是童話中的經典。包括安徒生在內的很多作家每年聖誕節都會給孩子們至少準備一份禮物:一本童話故事。專門為孩子們創作的大人慢慢出現了。
再後來有了繪本這一出版類型,有了凱迪克大獎、格林納威大獎等繪本獎項的設立,很多作家都以給兒童創作為職業,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放在如何給兒童講好一個故事上。以前那些適合兒童的傳統經典故事被重新發現,以圖文各自講故事的形式呈現出來,受到了兒童讀者的喜愛。
(二)榜樣的力量
出版於1959年的《金嗓子和狐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作者芭芭拉·庫尼(Barbara Cooney,1917-2000)是美國著名圖畫書作家,已出版了100多本圖畫書。其中《金嗓子和狐狸》獲得了1959年凱迪克金獎,《趕牛車的人》獲得了1980年凱迪克金獎,其他作品有《花婆婆》《艾瑪畫畫》《籃子月亮》《別了,歡河谷》等也深受讀者喜愛。
《金嗓子和狐狸》取材於14世紀英國詩人喬叟的《卡特伯雷故事集》。故事有著寓言的味道,趣味十足。哪怕是一個傳統故事,芭芭拉·庫尼也努力還原傳統故事的場景,希望用一種寫實的風格再現14世紀的環境。「這本繪本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根草都長在當時14世紀喬叟時代的英格蘭。」
取材於傳統故事的繪本還有很多經典:《拔蘿蔔》《手套》(取材於俄羅斯民間傳說)《灰姑娘》(取材於《格林童話》)《從前有一隻老鼠》(取材於印度《五卷書》)《諾亞方舟》(取材於《聖經》)《不萊梅的音樂家》(取材《格林童話》)《丟飯糰的笑婆子》(取材於日本民間故事)《為什麼蚊子老在人們耳邊嗡嗡叫》(來自非洲民間故事)《野馬之歌》(來源於古老的印第安傳說)《三隻山羊嘎啦嘎啦》(取材挪威民間故事)《晴朗的一天》(來自亞美尼亞的民間故事)《蘇和的白馬》(來自中國的民間故事)《獅子和老鼠》(來源於《伊索寓言》)《風鈴草姑娘》(取材於《格林童話》)《聰明的變色龍》(來自非洲民間故事)。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三度獲得凱迪克大獎的華人繪本畫家楊志成根據中國傳統故事創作了《狼婆婆》《葉限》《生肖鼠的故事》《塞翁失馬》等,他也從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傳統故事中選材,比如取材印度民間故事的《七隻瞎老鼠》等。談到為什麼要創作這些傳統故事繪本時說:「我從事兒童繪本工作的動機,一方面是想引介中國的故事——我們有太多好故事了!另一方面,以一個異鄉人的身份來到美國,我也希望多理解西方的故事,好拓展我自己的眼光和表現形式。每次我投入一個異域文化故事,我都從中受益匪淺。」
等繪本在中國大陸不斷發展之後,從傳統故事而來的繪本也有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面孔:《大鬧天宮》(梁川 繪)《老鼠娶新娘》(張玲玲 文,劉宗慧 繪)《桃花源的故事》(松居直 文,蔡皋 繪)《一園青菜成了精》(周翔 繪)《老貓老貓》(劉騰騫 繪)等。傳統故事如何在當代重新煥發光彩?如何選擇適合的傳統故事進行繪本創作?作為先民的生活和想像的縮影,現代人需要在這些故事中找到與我們內在精神世界有聯繫的東西,並且還能夠與現在產生聯繫。不得不承認,這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情。
《月出》是2019年魔法象和松雀書店聯合推出的一本原創繪本。故事以一隻神奇的玉兔的冒險經歷為線索,把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王書音以無字長卷的形式,把神話傳說、成語故事、文化典故等用一根阿里阿德涅之線連接起來。這根線由嫦娥奔月中的神奇玉兔開始,或走或停,或蹦或跳,把讀者帶入了奇妙的故事氛圍和想像空間中去。
二、傳統故事如何改編?傳統故事畢竟時代久遠,要想原封不動地去還原某個歷史時期是不太現實的,只可能盡量做到用藝術的方式去再現當時生活狀態和情感狀態,以便可以更貼近那個時期的故事。我想至少有三個原則:一是要尊重傳統故事,要在此基礎上去補充和發展;二是要聯結孩子,要讓孩子願意走進故事;三是畫面要傳遞故事的核心主題和核心情感,也能體現作者獨特的思考和想像。
(一)尊重故事細節
在《金嗓子和狐狸》中,芭芭拉·庫尼對細節非常重視,她努力去還原真實的環境和人物,以及故事本身所傳達出來的某種情感。她說:「有多少孩子會了解或者關注這些細節呢?或許一個也沒有。但我還是一個接一個地畫。除了我自己,我在討誰的歡心呢?我不清楚。可倘若畫里的細節足夠多,每個人總會了解一些。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這些細節,但也許現在人們知道了一些,或許將來了解得更多。」
無論怎樣,畫面都要盡量多地呈現與故事相關的細節,而且要立足將來的影響。這樣的創作態度其實就是要尊重故事本身的背景和人物,尊重各種元素組合起來的某種情感。無論是傳統故事還是當代故事,都要讓細節來說話。更何況,繪本這樣的載體會更形象、更具體、更鮮活地呈現出故事的風格。
《金嗓子和狐狸》中的房屋的草頂和屋內的擺設符合主人公生活的時代特徵和貧窮現狀。院子是用樹枝圍起來的;黑乎乎的屋子裡沒有燈,只有一盞油燈懸掛在中央;餐具也很簡陋,地上甚至有老鼠出沒,完完全全一個貧窮家庭寫照。媽媽穿的衣服也是牛奶工打扮,似乎沒有太多的錢買衣服;為了緩解頓頓吃不飽的情況,她還帶著孩子們一起尋找野果。
《月出》里的細節值得細細品味。既然是傳統故事,那得有故事所產生的時代的物件,比如那面神奇的銅鏡,如果變成了一面工業文明裡的玻璃鏡子,就會有問題了。作為一隻有著靈氣和仙氣的玉兔,而且還是從月宮裡「逃出去」的兔子,必然有著不一樣的經歷。
讓玉兔產生「逃出去」念頭的,正是那面在月圓之夜發出輕輕的神秘聲音的銅鏡。銅爐、草席、罩著黃披風的銅鏡、空白的厚書、寂寞的玉兔、露出尾巴的紙鶴……安靜的月宮裡,寂寞的兔子翻著沒有文字的書本,真像一個寫作者苦思冥想卻無米下鍋啊,無素材可取啊。怎麼辦呢?
隨著銅鏡里那一陣神秘的聲音傳來,玉兔猶如夢中驚坐起,心神搖曳,拽起銅鏡上的黃金色披風,騎上紙鶴開始了冒險的旅程。在帶著各種願望的紙鶴的護衛下,玉兔飛向了一群喜鵲。一群成千上五隻喜鵲搭建起來的鵲橋上,牛郎織女正在相會,而他們的孩子已經與好奇的兔子聊在了一起……
玉兔從月宮裡出來,經歷了很多事情後,又回到了月宮裡。這個過程需要合理的細節來支撐:為什麼要用紙鶴作為飛行夥伴呢?為什麼要乘牛車到空中樓閣呢?如何從空中樓閣來到人間呢?人間的旅程結束後,又如何才能返回月宮呢?
雖然是一隻不一般的兔子,但是如果有了紙鶴,意味就豐富了很多。在故事中,紙鶴不僅僅是玉兔的坐騎和引路人。這麼多代表願望的紙鶴,到底是誰折的呢?思念丈夫的嫦娥嗎?牛郎織女通過鵲橋可以相會,那麼嫦娥和后羿可以通過紙鶴嗎?我們不知道可不可以,但是故事結尾處,紙鶴已經飛走了,離開了月宮,它到底飛去哪兒呢?
還有一個細節也令人驚嘆。玉兔和兩個孩子到了愚公移山的現場時,接下來要到哪裡去呢?怎麼去呢?王書音解釋道:「紙鶴由紙張折就,『愚公移山』的山體逐漸幻化成紙頁,也說明了一切故事最終都會由書頁流傳……『愚公移山』之後,愚公一眾變成了山體上的壁畫,石壁變成紙,紙張飛散。」「山體幻化成紙頁」是一種超現實的表達,畫面的呈現是玉兔和兩個孩子從破了的山體(破了的紙頁)跌了下去。
愚公移山絕對有石破天驚的震撼和神奇。愚公的真誠行動感動了天帝,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得以移走。在《月出》中,愚公子子孫孫的移山行為被作者用壁畫的形式呈現出來,歷史感和故事感油然而生。這是一個被世世代代講述的、已經載入書籍的故事。玉兔從嫦娥奔月的故事裡來,又從愚公移山這個故事裡回去(掉進破了的山體),神奇的玉兔,神奇的傳統故事,就這樣跨越時空聯繫了起來。
(二)緊密聯結孩子
日本的松居直在談到怎樣認識圖畫書時說:「想了解圖畫書或者圖畫書的世界,首先要一本一本地閱讀。然後給孩子讀圖畫書。如果你不與孩子一起欣賞圖畫書的世界,就很難理解圖畫書,無法知曉圖畫書對於兒童意味著什麼。」
圖像表達除了重視真實情境中的生活細節外,更需要連接孩子。孩子是繪本的第一讀者,他們會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畫面,用自己的心靈來感受故事,所以對於創作者來說,絲毫馬虎不得。大人在創作繪本時,需要用孩子的眼睛來看事物,需要用清晰的語言來表述故事,需要用貼近孩子生活和心靈的圖畫來表現故事。
孩子的真實和純潔來得自然,孩子的生氣和憤怒來得也自然,它們從孩子那裡由內而外表現出來,是不需要加以雕飾的。知曉了這一點,喜歡謙虛、愛面子、金錢欲十足的大人就會有很多反思。在這種心境下去創作給孩子們的書,就會多了很多願意與孩子接近,甚至有與孩子做朋友的意願和行動。
正如豐子愷先生在1928年的《兒女》中寫到:「我與他們(現在)完全是異世界的人,他們比我聰明、健全得多;然而他們又是我所生的兒女。這是何等奇妙的關係!世人以膝下有兒女為幸福,希望以兒女永續其自我,我實在不解他們的心理。我以為世間人與人的關係,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君臣、父子、昆弟、夫婦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時候都不外乎是一種廣義的友誼。所以朋友之情,實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礎。」
豐子愷先生把兒童房子與神明、星辰和藝術放在同等地位,並時不時反思自己的思想、行為和生活。在一次過完悠閑寧靜的獨居生活後,他寫道:「因為我那種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鑽研,搜求,或敷衍,應酬,比較他們的天真、健全、活躍的生活來,明明是變態的,病的,殘廢的。」
《金嗓子和狐狸》中的孩子是兩個需要被養活的女兒。兩個女兒在困境中也學會了如何幫助媽媽幹活,比如去放牛牧羊,但是她們沒有失去玩耍和活潑的天性,反而相處得如朋友一般,家庭生活的幸福並沒有被窮苦破壞。一個女兒牧羊時,就給羊編織了一個花環,這也是一隻有著自己的名字的羊,看起來這個女兒和羊相處得很不錯。
這一家子啊,包括金嗓子、七隻母雞、三頭母豬、三頭奶牛和一隻綿羊,共同生活在一棟用樹枝做籬笆的房子里,相處和諧,其樂融融。直到有一天,一隻狐狸的出現打破了這裡的融洽。「壞人」形象在故事裡是得不到什麼好處的,孩子們也特別願意看到壞人被戲弄、懲治。因為壞狐狸把金嗓子叼走了,七隻母雞撕心裂肺的叫聲驚動了所有人。
一家子全體出動去追趕壞狐狸的場景真是太有趣、太震撼了。得知金嗓子被叼走,母女的喊聲也大得出奇:「救命啊!救命啊!我好命苦啊!看,一隻狐狸!」她們就這樣尖叫著去追趕狐狸。奶牛、綿羊,就連母豬都被她們的叫喊聲嚇壞了,也去追趕狐狸。他們一起拚命地跑,拚命地追,覺得自己心臟都要爆炸了。鄰居家的鴨子嘎嘎嘎叫著,成群的蜜蜂傾巢而動,天都好像要塌了。
故事的結尾很圓滿,金嗓子依靠自己的力量騙了狐狸一把。等寡婦帶著女兒們和動物們趕到時,狐狸只能乖乖地溜走了。寡婦抱著金嗓子回到了小山谷的院子里。
《月出》里的孩子形象與《金嗓子和狐狸》里的兩個孩子的地位和功能差不多,但是沒有他們的話,故事就會顯得不好玩,不神奇。大家可以仔細對比讀一下這兩個故事。玉兔本來就是月宮裡那隻神奇的兔子,兩個孩子又是一對神仙眷女的子女,玉兔與他們相遇必定有神奇的事情發生。
當牛郎織女的一雙兒女迎接玉兔上牛車的時候,相信玉兔和孩子們一定都會有一種「好神奇啊」的心情。他們內心無法平靜,一定要做點什麼才好,於是便有了他們一起駕駛著牛車,去其他地方看一看、探一探的經歷。
「空中樓閣」之所以濃霧迷漫,原來是張僧繇正在這裡畫龍點睛呢。對於玉兔和孩子們來講,「點睛」沒什麼奇怪的,奇怪的是這條可以興風作浪的龍會去哪裡呢?所以我們看到,接下來的故事是玉兔、兩個孩子與龍玩在了一起:兩個孩子扯著龍鬚、拽著龍發玩得起勁呢;玉兔也不甘示弱,直接騎在龍頭上。另一邊那位喜歡龍的葉公,居然被這條真龍嚇得癱倒在地……
不得不承認,畫家這樣表達完全抓住了孩子又好奇又膽大的心理。他們接著會去哪兒呢?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神奇的事情呢?相信讀者跟主人公一樣好奇。等一個又一個的謎底真正揭開時,讀者又會禁不住恍然大悟或者由衷感嘆:「哦,原來如此!」「這樣想真是太神奇了!」
(三)用畫面傳遞故事核心情感
傳統故事的當代呈現,離不開各種繪畫技法和材料。選擇什麼技法和材料才能更好地呈現傳統故事呢?如何才能讓孩子親近這個故事呢?那麼畫面就需要承擔起吸引孩子們的職責。「繪本不應該被動地接受,它應該讓孩子產生一種親切感,不知不覺引領孩子走進一個奇妙的世界。」
芭芭拉·庫尼在《金嗓子和狐狸》中採用了刮畫板。這種畫法非常複雜,操作起來也不容易。畫家先要在塗有光滑石膏底的版紙上塗上墨水,然後在墨水上刮出線條和區塊,露出底板上的白色。有了黑白輪廓之後,畫家還需用分別製作不同的黃、紅、青三個版,最後套色拼版,完成一張又一張的畫。能有這樣的精力和智慧進行創作,能有如此豐富的細節和想像呈現給讀者,真是令人佩服。
《金嗓子和狐狸》雖然只用了五種顏色呈現一幅幅畫面,可是畫面的豐富性和趣味性一點也不少。不管是畫單個的形象,比如自信滿滿的公雞和狡猾多變的狐狸,還是畫一幅畫,比如有一個跨頁為了表現一家子(媽媽和兩個孩子,三頭條,三頭豬,一隻羊)去追趕狐狸的場景,都各有各的特徵和動作,把追趕的焦急神態展露無疑。
隨著故事情節的向前推進,畫面也隨之延展開來。無論是留白,還是用五色勾勒場景和形象,都可以恰到好處地傳達故事韻味。黑色和紅色可以說是書中的主色調,黑色代表危險、未知和神秘,比如黑黑的森林、黑黑的狐狸、黑洞洞的房屋和蜂巢;而紅色象徵熱情、大膽、活潑、自信等,比如紅紅的雞冠、狐狸紅紅的舌頭、孩子們紅紅的衣服等。
當黑黑的狐狸吐著紅紅的舌頭從黑黑的樹叢中鑽出來的時候,黑色和紅色在這一刻融合在了一起,一股又恐怖又有生命力的情感傳遞出來了。小小的紅色舌頭在一團陰森的黑色中格外引入注目,似乎有些危險正在悄悄逼近,可是狐狸那麼小,又不能讓人感受到異常的恐懼。等放到後面一頁時,狐狸變得溫文爾雅,顏色柔和起來,小狐狸只能靠騙來獲取公雞金嗓子的信任了。這種畫面處理也為後面金嗓子實現反轉奠定了基礎:如果狐狸超級強大,公雞擺脫它是很困難的。等金嗓子飛上樹,逃離狐狸之口後,甚至比狐狸的個頭更大了!
《月出》的故事建立在神話傳說《嫦娥奔月》的基礎上。在《月出》里,玉兔成為了一位不安分的主角,她去看了在鵲橋相會的牛郎織女,並帶著牛郎織女的兒女去「空中樓閣」遇到了正在給龍點睛的張僧繇,接著騎著令人膽寒的龍到了葉公家把葉公嚇得夠嗆,等龍被哪吒降服後,玉兔他們來到了還在傻傻等待兔子撞樹樁的農人面前,農人看到這隻玉兔不知道作何感想?或許從今以後不會再「守株待兔」了吧。玉兔也似乎替同類出了一口氣,無論怎樣,逃出來的玉兔該回月宮了。在被世人傳誦的愚公移山故事裡,帶著故事的玉兔掉進了一個有著無數故事的洞里。
玉兔在洞里看到的這些故事,不是別人的,正是她自己的經歷。當然,一頁一頁的故事,一個一個的時代,同樣被人們傳誦著,是它們滋養了讀過和正在讀這些故事的你我。所以,當畫面以富有表現力的水彩,把各個人物的情感凸顯出來,把整個故事氛圍烘托出來時,我們會留下深刻印象,會被打動。
《月出》里的圖畫都是基於傳統故事而繪製的,那麼採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是最好的選擇。無論場景的營造,如月宮和空中樓閣的氛圍,愚公移山中山體幻化成紙片等,還是人物的變形,如玉兔遇到守株待兔的人,飛翔的紙鶴,都努力從整體上傳達玉兔的「離家—冒險—回家」這一核心情感。
玉兔走了一圈回到月宮,狀態肯定變得不一樣了。作者在圖畫中有這樣幾個細節很值得仔細品味:開頭原來空白的書頁在這裡都變成了一個個有味兒的故事;帶著玉兔飛翔的紙鶴繼續向前飛,又會有誰很幸運地遇上它呢?嫦娥望著遠去的紙鶴,又會想些什麼呢?……
這樣的玉兔,真是像極了現在的孩子,只有在不斷地「出去」和閱讀中才可能有讀寫的興趣,才可能讓空白的書頁變得有內容。待在書房裡,埋在作業堆里是得不著活潑潑的情感的。或許,這也是《月出》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最後,以河合隼雄的一段關於如何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的話送給大家:「小孩子覺得一件事情非常神奇,他們通過向大人求教來吸收知識,但是有時候他們也會想到一些自己對神奇事物的解釋。小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大人不馬上回答,而是反問:是呀,為什麼呢?有時候就會從小孩子那裡得到非常有趣的答案。」大人如果這樣做了,生活中一定會有趣、豐富得多,而不是整天想著1+1必須等於2這種正確的答案。
傳統故事如何贏得孩子喜歡?以《金嗓子和狐狸》和《月出》為例
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動物寓言、成語故事等傳統故事都經常出現在推薦書目和必讀書目中,有的甚至進入了教材和課堂。另外,為了孩子有書可看,很多父母也自發地給孩子挑選各種經典的傳統故事。
這些現象的背後,其實我們還需要關注一下這些傳統故事被重述之後的面貌,尤其是那些明確說明是給「孩子們的書」。重述的方式有改寫、插畫、縮編、動畫等,尤其是做成繪本,這種誕生於20世紀初期的圖書類型,已被越來越多的家庭和學校接受。如果說現在出生的孩子還沒有看過繪本,感覺是多麼不可思議啊。
重述時,傳統故事與插畫繪製結合起來,或融合,或矛盾,或延展,或想像,或現實……就變成了給孩子們的繪本。當越來越多的大人熱愛繪本這類童書創作後,「孩子們的書」就變得豐富起來。
可是我們也要看到,傳統故事被任意縮編和改寫的現象也大量存在,插畫的粗製濫造、歪曲故事情感、凸顯大人們的「為了教育孩子」的觀念、對傳統故事不加選擇等都行為不利於做出優秀的「孩子們的書」。
一、傳統故事在現代社會的尷尬
(一)忽略其中的「神奇」
在科技文明還不夠發達的時候,人類的視野和想像受限較大。故事在人類精神生活中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可以說,人類能夠代代生存下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故事的滋養,尤其是神話和傳說。就如河合隼雄所言:「各部落、各民族為了回答『我們是怎樣存在於這裡的』,這類對於人來來說的根本性的神奇問題,而產生了故事,也就是神話。那不但是為了解釋神奇,而且也與存在整體息息相關,並能夠升華這種存在,使其變得更加豐富。」
當代社會,很多大人對神話和傳說已經不那麼相信了,覺得它們只不過是騙孩子的故事。這樣很有理性的認識不知道是被教育的呢,還是人類成長到一定階段就自認認識的?這種「不相信」已經把人類本身所擁有的好奇心和神秘感侵蝕殆盡,也把與人類「存在整體息息相關」的情感淡化了。
在現代科學技術日益發展和頻繁的經濟生活中,我們的知識看似豐富了,我們的理性看似增強了,可是為什麼還是「會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被拘束感和不安感」呢?其實就是我們的內在和情感被外在的物質、金錢、知識、理性等衝擊了,我們漸漸失去了對事物的熱愛與喜歡。
幸好還有兒童,兒童有著天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著發現世間真相的執著和大膽;幸好還有童書,真正的孩子們的書是有孩子們看事物的眼睛的,有孩子們明確而真誠的態度,也是有大人也能理解的語言的;幸好大人還要帶孩子一起讀童書,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簡單地享受閱讀的快樂,不去想很多關於閱讀的意義和教育的目的等大道理。
如果在大人心裡,古老的神話和傳說都變成了幼稚語甚至謊言,或者說變成了一堆說教的文字,親子閱讀將是一件多麼無聊的事情啊。即使大人不再相信神話和傳說,覺得古人的見識真淺,大人也要對人類早期的見識抱著「了不起」的心態。這不僅是一種有愛的表現,還可以看出一個自以為是的人戰勝了自己。
試想一下,現在人們都知道太陽東升西落,可是古人為什麼還要相信有十個太陽炙烤大地,要讓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射掉九個呢?古希臘人則相信赫利俄斯駕駛著四匹火馬拉著的戰車東升西落,晨出晚沒,太陽的光芒也隨著戰場起落照耀著大地。古人對自然現象有著如此形象的想像和審美,如果僅僅變成乾巴巴的科學敘述,其形象性和趣味性是不是就少了很多?
後來的童話、民間故事、傳奇等帶著想像的色彩和理想的味道,宗教進入後甚至有了令人敬畏的情感,著名的《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可以說是童話中的經典。包括安徒生在內的很多作家每年聖誕節都會給孩子們至少準備一份禮物:一本童話故事。專門為孩子們創作的大人慢慢出現了。
再後來有了繪本這一出版類型,有了凱迪克大獎、格林納威大獎等繪本獎項的設立,很多作家都以給兒童創作為職業,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放在如何給兒童講好一個故事上。以前那些適合兒童的傳統經典故事被重新發現,以圖文各自講故事的形式呈現出來,受到了兒童讀者的喜愛。
(二)榜樣的力量
出版於1959年的《金嗓子和狐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作者芭芭拉·庫尼(Barbara Cooney,1917-2000)是美國著名圖畫書作家,已出版了100多本圖畫書。其中《金嗓子和狐狸》獲得了1959年凱迪克金獎,《趕牛車的人》獲得了1980年凱迪克金獎,其他作品有《花婆婆》《艾瑪畫畫》《籃子月亮》《別了,歡河谷》等也深受讀者喜愛。
《金嗓子和狐狸》取材於14世紀英國詩人喬叟的《卡特伯雷故事集》。故事有著寓言的味道,趣味十足。哪怕是一個傳統故事,芭芭拉·庫尼也努力還原傳統故事的場景,希望用一種寫實的風格再現14世紀的環境。「這本繪本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根草都長在當時14世紀喬叟時代的英格蘭。」
取材於傳統故事的繪本還有很多經典:《拔蘿蔔》《手套》(取材於俄羅斯民間傳說)《灰姑娘》(取材於《格林童話》)《從前有一隻老鼠》(取材於印度《五卷書》)《諾亞方舟》(取材於《聖經》)《不萊梅的音樂家》(取材《格林童話》)《丟飯糰的笑婆子》(取材於日本民間故事)《為什麼蚊子老在人們耳邊嗡嗡叫》(來自非洲民間故事)《野馬之歌》(來源於古老的印第安傳說)《三隻山羊嘎啦嘎啦》(取材挪威民間故事)《晴朗的一天》(來自亞美尼亞的民間故事)《蘇和的白馬》(來自中國的民間故事)《獅子和老鼠》(來源於《伊索寓言》)《風鈴草姑娘》(取材於《格林童話》)《聰明的變色龍》(來自非洲民間故事)。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三度獲得凱迪克大獎的華人繪本畫家楊志成根據中國傳統故事創作了《狼婆婆》《葉限》《生肖鼠的故事》《塞翁失馬》等,他也從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傳統故事中選材,比如取材印度民間故事的《七隻瞎老鼠》等。談到為什麼要創作這些傳統故事繪本時說:「我從事兒童繪本工作的動機,一方面是想引介中國的故事——我們有太多好故事了!另一方面,以一個異鄉人的身份來到美國,我也希望多理解西方的故事,好拓展我自己的眼光和表現形式。每次我投入一個異域文化故事,我都從中受益匪淺。」
等繪本在中國大陸不斷發展之後,從傳統故事而來的繪本也有一些大家比較熟悉的面孔:《大鬧天宮》(梁川 繪)《老鼠娶新娘》(張玲玲 文,劉宗慧 繪)《桃花源的故事》(松居直 文,蔡皋 繪)《一園青菜成了精》(周翔 繪)《老貓老貓》(劉騰騫 繪)等。傳統故事如何在當代重新煥發光彩?如何選擇適合的傳統故事進行繪本創作?作為先民的生活和想像的縮影,現代人需要在這些故事中找到與我們內在精神世界有聯繫的東西,並且還能夠與現在產生聯繫。不得不承認,這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情。
《月出》是2019年魔法象和松雀書店聯合推出的一本原創繪本。故事以一隻神奇的玉兔的冒險經歷為線索,把一些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呈現在讀者面前。作者王書音以無字長卷的形式,把神話傳說、成語故事、文化典故等用一根阿里阿德涅之線連接起來。這根線由嫦娥奔月中的神奇玉兔開始,或走或停,或蹦或跳,把讀者帶入了奇妙的故事氛圍和想像空間中去。
二、傳統故事如何改編?
傳統故事畢竟時代久遠,要想原封不動地去還原某個歷史時期是不太現實的,只可能盡量做到用藝術的方式去再現當時生活狀態和情感狀態,以便可以更貼近那個時期的故事。我想至少有三個原則:一是要尊重傳統故事,要在此基礎上去補充和發展;二是要聯結孩子,要讓孩子願意走進故事;三是畫面要傳遞故事的核心主題和核心情感,也能體現作者獨特的思考和想像。
(一)尊重故事細節
在《金嗓子和狐狸》中,芭芭拉·庫尼對細節非常重視,她努力去還原真實的環境和人物,以及故事本身所傳達出來的某種情感。她說:「有多少孩子會了解或者關注這些細節呢?或許一個也沒有。但我還是一個接一個地畫。除了我自己,我在討誰的歡心呢?我不清楚。可倘若畫里的細節足夠多,每個人總會了解一些。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這些細節,但也許現在人們知道了一些,或許將來了解得更多。」
無論怎樣,畫面都要盡量多地呈現與故事相關的細節,而且要立足將來的影響。這樣的創作態度其實就是要尊重故事本身的背景和人物,尊重各種元素組合起來的某種情感。無論是傳統故事還是當代故事,都要讓細節來說話。更何況,繪本這樣的載體會更形象、更具體、更鮮活地呈現出故事的風格。
《金嗓子和狐狸》中的房屋的草頂和屋內的擺設符合主人公生活的時代特徵和貧窮現狀。院子是用樹枝圍起來的;黑乎乎的屋子裡沒有燈,只有一盞油燈懸掛在中央;餐具也很簡陋,地上甚至有老鼠出沒,完完全全一個貧窮家庭寫照。媽媽穿的衣服也是牛奶工打扮,似乎沒有太多的錢買衣服;為了緩解頓頓吃不飽的情況,她還帶著孩子們一起尋找野果。
《月出》里的細節值得細細品味。既然是傳統故事,那得有故事所產生的時代的物件,比如那面神奇的銅鏡,如果變成了一面工業文明裡的玻璃鏡子,就會有問題了。作為一隻有著靈氣和仙氣的玉兔,而且還是從月宮裡「逃出去」的兔子,必然有著不一樣的經歷。
讓玉兔產生「逃出去」念頭的,正是那面在月圓之夜發出輕輕的神秘聲音的銅鏡。銅爐、草席、罩著黃披風的銅鏡、空白的厚書、寂寞的玉兔、露出尾巴的紙鶴……安靜的月宮裡,寂寞的兔子翻著沒有文字的書本,真像一個寫作者苦思冥想卻無米下鍋啊,無素材可取啊。怎麼辦呢?
隨著銅鏡里那一陣神秘的聲音傳來,玉兔猶如夢中驚坐起,心神搖曳,拽起銅鏡上的黃金色披風,騎上紙鶴開始了冒險的旅程。在帶著各種願望的紙鶴的護衛下,玉兔飛向了一群喜鵲。一群成千上五隻喜鵲搭建起來的鵲橋上,牛郎織女正在相會,而他們的孩子已經與好奇的兔子聊在了一起……
玉兔從月宮裡出來,經歷了很多事情後,又回到了月宮裡。這個過程需要合理的細節來支撐:為什麼要用紙鶴作為飛行夥伴呢?為什麼要乘牛車到空中樓閣呢?如何從空中樓閣來到人間呢?人間的旅程結束後,又如何才能返回月宮呢?
雖然是一隻不一般的兔子,但是如果有了紙鶴,意味就豐富了很多。在故事中,紙鶴不僅僅是玉兔的坐騎和引路人。這麼多代表願望的紙鶴,到底是誰折的呢?思念丈夫的嫦娥嗎?牛郎織女通過鵲橋可以相會,那麼嫦娥和后羿可以通過紙鶴嗎?我們不知道可不可以,但是故事結尾處,紙鶴已經飛走了,離開了月宮,它到底飛去哪兒呢?
還有一個細節也令人驚嘆。玉兔和兩個孩子到了愚公移山的現場時,接下來要到哪裡去呢?怎麼去呢?王書音解釋道:「紙鶴由紙張折就,『愚公移山』的山體逐漸幻化成紙頁,也說明了一切故事最終都會由書頁流傳……『愚公移山』之後,愚公一眾變成了山體上的壁畫,石壁變成紙,紙張飛散。」「山體幻化成紙頁」是一種超現實的表達,畫面的呈現是玉兔和兩個孩子從破了的山體(破了的紙頁)跌了下去。
愚公移山絕對有石破天驚的震撼和神奇。愚公的真誠行動感動了天帝,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得以移走。在《月出》中,愚公子子孫孫的移山行為被作者用壁畫的形式呈現出來,歷史感和故事感油然而生。這是一個被世世代代講述的、已經載入書籍的故事。玉兔從嫦娥奔月的故事裡來,又從愚公移山這個故事裡回去(掉進破了的山體),神奇的玉兔,神奇的傳統故事,就這樣跨越時空聯繫了起來。
(二)緊密聯結孩子
日本的松居直在談到怎樣認識圖畫書時說:「想了解圖畫書或者圖畫書的世界,首先要一本一本地閱讀。然後給孩子讀圖畫書。如果你不與孩子一起欣賞圖畫書的世界,就很難理解圖畫書,無法知曉圖畫書對於兒童意味著什麼。」
圖像表達除了重視真實情境中的生活細節外,更需要連接孩子。孩子是繪本的第一讀者,他們會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畫面,用自己的心靈來感受故事,所以對於創作者來說,絲毫馬虎不得。大人在創作繪本時,需要用孩子的眼睛來看事物,需要用清晰的語言來表述故事,需要用貼近孩子生活和心靈的圖畫來表現故事。
孩子的真實和純潔來得自然,孩子的生氣和憤怒來得也自然,它們從孩子那裡由內而外表現出來,是不需要加以雕飾的。知曉了這一點,喜歡謙虛、愛面子、金錢欲十足的大人就會有很多反思。在這種心境下去創作給孩子們的書,就會多了很多願意與孩子接近,甚至有與孩子做朋友的意願和行動。
正如豐子愷先生在1928年的《兒女》中寫到:「我與他們(現在)完全是異世界的人,他們比我聰明、健全得多;然而他們又是我所生的兒女。這是何等奇妙的關係!世人以膝下有兒女為幸福,希望以兒女永續其自我,我實在不解他們的心理。我以為世間人與人的關係,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君臣、父子、昆弟、夫婦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時候都不外乎是一種廣義的友誼。所以朋友之情,實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礎。」
豐子愷先生把兒童房子與神明、星辰和藝術放在同等地位,並時不時反思自己的思想、行為和生活。在一次過完悠閑寧靜的獨居生活後,他寫道:「因為我那種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鑽研,搜求,或敷衍,應酬,比較他們的天真、健全、活躍的生活來,明明是變態的,病的,殘廢的。」
《金嗓子和狐狸》中的孩子是兩個需要被養活的女兒。兩個女兒在困境中也學會了如何幫助媽媽幹活,比如去放牛牧羊,但是她們沒有失去玩耍和活潑的天性,反而相處得如朋友一般,家庭生活的幸福並沒有被窮苦破壞。一個女兒牧羊時,就給羊編織了一個花環,這也是一隻有著自己的名字的羊,看起來這個女兒和羊相處得很不錯。
這一家子啊,包括金嗓子、七隻母雞、三頭母豬、三頭奶牛和一隻綿羊,共同生活在一棟用樹枝做籬笆的房子里,相處和諧,其樂融融。直到有一天,一隻狐狸的出現打破了這裡的融洽。「壞人」形象在故事裡是得不到什麼好處的,孩子們也特別願意看到壞人被戲弄、懲治。因為壞狐狸把金嗓子叼走了,七隻母雞撕心裂肺的叫聲驚動了所有人。
一家子全體出動去追趕壞狐狸的場景真是太有趣、太震撼了。得知金嗓子被叼走,母女的喊聲也大得出奇:「救命啊!救命啊!我好命苦啊!看,一隻狐狸!」她們就這樣尖叫著去追趕狐狸。奶牛、綿羊,就連母豬都被她們的叫喊聲嚇壞了,也去追趕狐狸。他們一起拚命地跑,拚命地追,覺得自己心臟都要爆炸了。鄰居家的鴨子嘎嘎嘎叫著,成群的蜜蜂傾巢而動,天都好像要塌了。
故事的結尾很圓滿,金嗓子依靠自己的力量騙了狐狸一把。等寡婦帶著女兒們和動物們趕到時,狐狸只能乖乖地溜走了。寡婦抱著金嗓子回到了小山谷的院子里。
《月出》里的孩子形象與《金嗓子和狐狸》里的兩個孩子的地位和功能差不多,但是沒有他們的話,故事就會顯得不好玩,不神奇。大家可以仔細對比讀一下這兩個故事。玉兔本來就是月宮裡那隻神奇的兔子,兩個孩子又是一對神仙眷女的子女,玉兔與他們相遇必定有神奇的事情發生。
當牛郎織女的一雙兒女迎接玉兔上牛車的時候,相信玉兔和孩子們一定都會有一種「好神奇啊」的心情。他們內心無法平靜,一定要做點什麼才好,於是便有了他們一起駕駛著牛車,去其他地方看一看、探一探的經歷。
「空中樓閣」之所以濃霧迷漫,原來是張僧繇正在這裡畫龍點睛呢。對於玉兔和孩子們來講,「點睛」沒什麼奇怪的,奇怪的是這條可以興風作浪的龍會去哪裡呢?所以我們看到,接下來的故事是玉兔、兩個孩子與龍玩在了一起:兩個孩子扯著龍鬚、拽著龍發玩得起勁呢;玉兔也不甘示弱,直接騎在龍頭上。另一邊那位喜歡龍的葉公,居然被這條真龍嚇得癱倒在地……
不得不承認,畫家這樣表達完全抓住了孩子又好奇又膽大的心理。他們接著會去哪兒呢?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神奇的事情呢?相信讀者跟主人公一樣好奇。等一個又一個的謎底真正揭開時,讀者又會禁不住恍然大悟或者由衷感嘆:「哦,原來如此!」「這樣想真是太神奇了!」
(三)用畫面傳遞故事核心情感
傳統故事的當代呈現,離不開各種繪畫技法和材料。選擇什麼技法和材料才能更好地呈現傳統故事呢?如何才能讓孩子親近這個故事呢?那麼畫面就需要承擔起吸引孩子們的職責。「繪本不應該被動地接受,它應該讓孩子產生一種親切感,不知不覺引領孩子走進一個奇妙的世界。」
芭芭拉·庫尼在《金嗓子和狐狸》中採用了刮畫板。這種畫法非常複雜,操作起來也不容易。畫家先要在塗有光滑石膏底的版紙上塗上墨水,然後在墨水上刮出線條和區塊,露出底板上的白色。有了黑白輪廓之後,畫家還需用分別製作不同的黃、紅、青三個版,最後套色拼版,完成一張又一張的畫。能有這樣的精力和智慧進行創作,能有如此豐富的細節和想像呈現給讀者,真是令人佩服。
《金嗓子和狐狸》雖然只用了五種顏色呈現一幅幅畫面,可是畫面的豐富性和趣味性一點也不少。不管是畫單個的形象,比如自信滿滿的公雞和狡猾多變的狐狸,還是畫一幅畫,比如有一個跨頁為了表現一家子(媽媽和兩個孩子,三頭條,三頭豬,一隻羊)去追趕狐狸的場景,都各有各的特徵和動作,把追趕的焦急神態展露無疑。
隨著故事情節的向前推進,畫面也隨之延展開來。無論是留白,還是用五色勾勒場景和形象,都可以恰到好處地傳達故事韻味。黑色和紅色可以說是書中的主色調,黑色代表危險、未知和神秘,比如黑黑的森林、黑黑的狐狸、黑洞洞的房屋和蜂巢;而紅色象徵熱情、大膽、活潑、自信等,比如紅紅的雞冠、狐狸紅紅的舌頭、孩子們紅紅的衣服等。
當黑黑的狐狸吐著紅紅的舌頭從黑黑的樹叢中鑽出來的時候,黑色和紅色在這一刻融合在了一起,一股又恐怖又有生命力的情感傳遞出來了。小小的紅色舌頭在一團陰森的黑色中格外引入注目,似乎有些危險正在悄悄逼近,可是狐狸那麼小,又不能讓人感受到異常的恐懼。等放到後面一頁時,狐狸變得溫文爾雅,顏色柔和起來,小狐狸只能靠騙來獲取公雞金嗓子的信任了。這種畫面處理也為後面金嗓子實現反轉奠定了基礎:如果狐狸超級強大,公雞擺脫它是很困難的。等金嗓子飛上樹,逃離狐狸之口後,甚至比狐狸的個頭更大了!
《月出》的故事建立在神話傳說《嫦娥奔月》的基礎上。在《月出》里,玉兔成為了一位不安分的主角,她去看了在鵲橋相會的牛郎織女,並帶著牛郎織女的兒女去「空中樓閣」遇到了正在給龍點睛的張僧繇,接著騎著令人膽寒的龍到了葉公家把葉公嚇得夠嗆,等龍被哪吒降服後,玉兔他們來到了還在傻傻等待兔子撞樹樁的農人面前,農人看到這隻玉兔不知道作何感想?或許從今以後不會再「守株待兔」了吧。玉兔也似乎替同類出了一口氣,無論怎樣,逃出來的玉兔該回月宮了。在被世人傳誦的愚公移山故事裡,帶著故事的玉兔掉進了一個有著無數故事的洞里。
玉兔在洞里看到的這些故事,不是別人的,正是她自己的經歷。當然,一頁一頁的故事,一個一個的時代,同樣被人們傳誦著,是它們滋養了讀過和正在讀這些故事的你我。所以,當畫面以富有表現力的水彩,把各個人物的情感凸顯出來,把整個故事氛圍烘托出來時,我們會留下深刻印象,會被打動。
《月出》里的圖畫都是基於傳統故事而繪製的,那麼採用超現實主義的手法是最好的選擇。無論場景的營造,如月宮和空中樓閣的氛圍,愚公移山中山體幻化成紙片等,還是人物的變形,如玉兔遇到守株待兔的人,飛翔的紙鶴,都努力從整體上傳達玉兔的「離家—冒險—回家」這一核心情感。
玉兔走了一圈回到月宮,狀態肯定變得不一樣了。作者在圖畫中有這樣幾個細節很值得仔細品味:開頭原來空白的書頁在這裡都變成了一個個有味兒的故事;帶著玉兔飛翔的紙鶴繼續向前飛,又會有誰很幸運地遇上它呢?嫦娥望著遠去的紙鶴,又會想些什麼呢?……
這樣的玉兔,真是像極了現在的孩子,只有在不斷地「出去」和閱讀中才可能有讀寫的興趣,才可能讓空白的書頁變得有內容。待在書房裡,埋在作業堆里是得不著活潑潑的情感的。或許,這也是《月出》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最後,以河合隼雄的一段關於如何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的話送給大家:「小孩子覺得一件事情非常神奇,他們通過向大人求教來吸收知識,但是有時候他們也會想到一些自己對神奇事物的解釋。小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大人不馬上回答,而是反問:是呀,為什麼呢?有時候就會從小孩子那裡得到非常有趣的答案。」大人如果這樣做了,生活中一定會有趣、豐富得多,而不是整天想著1+1必須等於2這種正確的答案。